原標題:
德城區(qū)有處“媽媽沿兒”海子,此處原為清兵養(yǎng)馬之所——
昔日牧馬園的變遷
“媽媽沿兒”海子位于今人民醫(yī)院北門西北200米處。圖中高樓為天衢路上金融大廈
田國良
“媽媽沿兒海子”是德城區(qū)最著名的海子之一(注:當地方言稱湖泊為“海子”),老德州人耳熟能詳,現在已成為優(yōu)秀綠化景區(qū),是市民休閑游玩與鍛煉身體的好地方。它位于今市直小區(qū)的東南一隅。
“媽媽沿兒”的名字是怎么來的?“媽媽沿兒”是什么意思?關于其名源流,民間考據紛紜。一說因海子中央曾有兩座形似雙乳的土丘,故稱“媽媽沿兒”;也有人說這里曾是賣馬之地,故稱“賣馬沿兒”;還有人說因埋過戰(zhàn)馬而得名“埋馬沿兒”。盡管這幾個字或因口耳相傳而訛變,但德州人最標準的發(fā)音始終是“媽媽沿兒”。前些年市政部門借助海子修建了景區(qū),海子圍欄的銘牌上名稱則是“賣馬營水域”。
關于“媽媽沿兒”的由來,歷史文獻中確有明確記載。
德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,南北通衢之咽喉。明代設德州衛(wèi)駐防,軍事樞紐地位愈顯?!疤煜卤?,以馬為要”。自秦漢至明清,歷代皆重馬政,清代尤甚。
據《德州志·馬政》(明嘉靖版)載:德州額定種馬240匹,駬馬60匹。一駬四騍為一小群,十小群為一大群,由太仆寺統(tǒng)管。明弘治七年(1494年),朝廷定制每匹駬馬配10丁、騍馬配15丁朋養(yǎng),推行“寓兵于農,藏馬于民”之策。所謂朋養(yǎng),即各養(yǎng)馬戶擇一丁近上者領養(yǎng)馬匹,成為馬頭,其余人丁負責貼辦,提供協助和支持。
種馬群為繁育基地,成年馬匹調配用途有三:一為戰(zhàn)馬,二為驛馬,三為官衙坐騎。
清順治十一年(1654年),清廷遣鑲黃、正黃二旗及綠營官兵駐防德州,于城東北辟小教場,初置役馬92匹。至乾隆元年(1736年),經青州將軍奏準,增役馬158匹,總數達250匹。
德州駐軍常因戰(zhàn)事頻繁調防。清初設馬步兵600名,半戰(zhàn)半守,護漕送餉。順治十七年(1660年)抽兵100名歸武定營;康熙三年(1664年)調萊州兵200名、馬60匹入德州營;康熙八年(1669年)從大名府撥回官兵200名、馬40匹;雍正七年(1729年)奉旨調參將董朝弼率馬守兵94名赴北路征準噶爾,至雍正十三年(1735年)撤返;乾隆三十九年九月(1774年),參將烏大經率千總段逢春、把總陳象坤及馬守兵230名赴臨清剿王倫義軍,同年十二月歸,烏大經升任臨清副將。
德州軍政用馬常年不下200余匹,專設養(yǎng)馬之地。據《德州志》(清乾隆版)載:“州治極東為大營,營之東為牧馬園。”當時的州治即今德城區(qū)防疫站處。細辨“牧馬園”與“媽媽沿兒”音變軌跡,音近而義異,蓋因方言流傳漸失本意。
今既明“媽媽沿兒”實為“牧馬園”,理當正名。然“媽媽沿兒”之稱已深植民間,承載鄉(xiāng)情民俗,宜予保留。新舊名并立,既可溯史源,亦能存文脈。
“牧馬園”這一承載三百年軍政記憶的古地名,宜融入現代城市肌理——或為街道冠名,或立碑銘史,令三百年牧馬記憶與城市更新相映生輝。